从北大教师到教育帝国缔造者
1993年,在北京中关村,有一位北大英语教师,他用浆糊桶刷出了第一张新东方广告。后来,俞敏洪把这个场景自嘲为“最土创业者”。然而,这却拉开了中国民办教育史上最精彩的创业篇章。当年,那个带着江苏口音的年轻人可能没想到,他的培训机构会培养出数百万留学生。他更没想到,三十年后,自己会以农产品直播再次震惊商界。
在新东方最为兴盛的2010年代,全国每两个留学生里就有一个听过“老俞”的演讲 ,他所创造的“励志+幽默+干货”教学风格 ,把枯燥的出国考试培训变为了热血沸腾的人生课堂 ,那些被学生们不断谈论的“在绝望中寻找希望”金句 ,背后是三次高考失利 、北大受处分 、遭遇绑架等真实的人生磨难 。
生死转型中的企业自救
2021年,“双减”政策如惊雷般冲击教培行业,新东方市值蒸发了90%。58岁的俞敏洪做出了三个决定,一是退还学费,二是捐赠课桌椅,三是全员转型直播带货。当时,多数人认为这是悲情谢幕,然而没想到,这竟成了教科书级的危机转型案例。
在东方甄选直播间,董宇辉等人用中文和英文讲解农产品,这样的场景极具感染力,就如同新东方课堂一般。当双语带货成为备受瞩目的现象级事件后,人们才发觉俞敏洪早在农业赛道已布局了五年时间。而他这种能“把危机转化为转机”的能力,恰恰是其创业生涯的真实写照。
农民儿子的三农情怀
俞敏洪办公室里,常年摆着从家乡带来的稻穗,他是从江阴农家走出的企业家,至今保持手写家书的习惯,在2023年启动的“东方优品”计划里,他要求团队深入产地,用脚步丈量每片农田。
在黑龙江五常大米基地,俞敏洪会蹲在地上,检查稻穗的饱满程度;在新疆果园,他会亲自进行测试,了解哈密瓜的甜度。他有着近乎偏执的品控标准,这源于他“帮农民体面赚钱”的执着信念。新东方老师转型成为主播后,最先学会的并非话术,而是分辨农产品等级的“土办法”。
知识分子的商业哲学
俞敏洪书架上,《红楼梦》和《竞争战略》并列摆放着,这暗示了他独特的经营智慧。在教育行业陷入价格战时,他坚持“不做广告只靠口碑”。在直播带货充斥叫卖声时,他要求“必须传递知识含量”。
这种“文人经商”的方式,在抖音算法面前,曾遇到不适应的情况。首场直播只卖出500万,陷入尴尬境地后,团队连夜调整策略,保留知识分享的核心内容,加入网络互动形式。最终,在“内容电商”的新赛道上,找到了知识分子与商业的平衡点。
六十岁的再创业勇气
在2023年的亚布力论坛上,俞敏洪头发渐渐变白,他坦诚表示,自己如今比三十岁的时候更加焦虑,这种焦虑并非源于对失败的惧怕,而是因为感觉时间不够用,从而产生了紧迫感,他一直保持着每天工作16小时的习惯,最近还开始学习短视频剪辑。
在年轻人热衷于“躺平”的当下,这位年逾花甲的创业者的日程安排令人震惊,他早晨5点就开始批阅邮件,上午连续召开三场供应链会议,下午录制读书相关视频,到了深夜还在回复农户的信息。员工们察觉到,老板手机相册里数量最多的并非风景照片,而是各地农产品生长状态的记录 。
中国式企业家的责任担当
汶川地震发生的时候,新东方捐了2000万,疫情刚开始的时候,捐赠了3000万,河南发生水灾时,又捐了1000万……俞敏洪开展公益行动有一个特点,那就是速度快、方式直接,而且不搞宣传。他这种做事风格,来源于他“企业家就应该解决问题”的朴实认识。
在东方甄选的直播间里,只要卖出一单农产品,就会自动拿出1元捐赠给乡村教育。这样一种商业和公益相结合的模式,正在对更多企业产生影响。当有人问他为什么选择助农这条赛道时,他给出的回答十分简单,那就是“教育能够改变个人命运,农业关乎民族命运”。
俞敏洪从教室来到直播间,始终践行着一种人生哲学,即“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”。您觉得知识分子转型商业成功的关键是什么?是坚守文化底色,还是完全拥抱市场规则?欢迎分享您的观察。